編前語:貴州省石阡縣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,古往今來,孕育了一輩輩作家詩人。近年來,一批石阡籍作家和石阡本土作家的作品走出山外、面向全國,不斷從高原向高峰攀登。為了記錄當代石阡作家創作歷程、展示石阡作家創作成果,更好地謳歌新時代、續寫新華章,特開設“石阡作家訪談”專欄。
訪談記者:馬曉鳴(中國作家協會會員、石阡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)
· 作家簡介 ·
楊領,貴州石阡人,侗族,出生于1990年10月。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,石阡縣作家協會秘書長。作品散見《民族文學》《貴州作家》《五臺山》等報刊、入選《青年詩歌年鑒(2021年卷)》等。
他把自己“藏”了起來
是課外書將楊領帶上了漫漫的文學征途。
還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,他就特別愛看課外書,有時候上課也會偷偷地看,但上課偷看課外書的方法不怎么高明,差不多都會被老師抓住,然后被告到班主任那里,寫檢討書手都“寫軟了”。后來,他就改到下午放學看,那時候住在學校,幾乎每個放學的下午都沉浸在課外書的那些故事里。也是在那時候,寫的兩篇作文獲得了鄉里舉辦的征文比賽一等獎和二等獎,其中一篇還登在了當時石阡縣教育局主辦的《讀寫月報》上,他至今還記得那兩篇作文的題目,一篇是《我家的后院》一篇是詩歌《假如我是一片云》。也是在那個時候,跟詩歌結緣,開始慢慢喜歡,慢慢著迷。
他遇到了一個讓他刻骨銘心的語文老師叫楊榆,他在教他們課文的時候,時而站上講臺,時而走到學生中間,繪聲繪色地講著,把巴金的《海上日出》《鳥的天堂》王家新的《在山的那邊》等課文講得那么深入淺出、生動有趣,也是在那時候,他就想,要是有一天我能寫出這么優美的文章就好了。
楊領曾就讀的學校
離開校園,他基本上是斷斷續續地寫,然后發在QQ上。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是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的,當時寫第一篇作品的靈感是在釣魚的時候,然后回家就寫了《夜釣》這首詩歌,其中寫道:你如何能在太陽出聲的一瞬間/就釣起露珠,星辰/還有那汪,瘦瘦的月亮。
看見身邊寫作的老師和朋友們的作品在各種刊物亮相,他就覺得自己不能拖后腿,不能給師友們丟臉,也萌生了投稿的念頭,沒想到投出去后,居然中了一些!
寫作給他帶來了一些煩惱。跟朋友們一起玩的時候,他們總是調侃“大詩人來了,麻煩大家讓讓”;有時靈感突然來了,就會用手機記錄,然后旁邊的人看見了就會說“喲,大詩人又在創作了”;或聚會吃飯時,個別朋友總會遞過來一句“來來來,現場給我們寫一首詩助助興”等等……有時,家人們也會發一下牢騷,說寫這些又不能賺錢,有什么用?于是他慢慢的就把自己“藏”了起來。
除了閱讀純文學作品,他也很喜歡看網絡小說,比如辰東的《遮天》、天蠶土豆的《斗破蒼穹》、耳根的《求魔》等等。平時上班基本沒時間讀,下班回家又要帶娃娃,只有在晚上等孩子睡了,躺在床上的時候才在手機上閱覽。
李白斗酒詩百篇。他的創作也是需要刺激的,常常是在微醺的狀態下寫東西會感覺順暢得多。
他很珍惜 “90后”這個標簽
楊領身穿警服,內心涌動著的是多愁的詩行。想寫作的時候要忙工作,時間空余的時候又沒靈感?;鸺被鹆堑乃恢痹趯ふ乙粋€“平衡點”。
《民族文學》2021年第10期“本刊新人”欄目隆重推出了他組詩《風車謠》,共計16首!這是一組以寨上父輩們為背景創作的一組詩歌,他們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世代耕種的畫面常常在他的腦海里回蕩,那種荒涼、掙扎、認命但又積極向上的矛盾深深地折磨著他,然后就寫了這組詩歌。
得知這組詩歌在《民族文學》發表的消息時,他正在開車去一個鎮的路途中,開到半路的時候,石阡縣文聯主席朱良德打電話給他說了這個喜訊,并表示祝賀。由于過于激動,他當時就一腳剎車把車停在了路邊,下車后朝著對面的青山大喊大叫了好幾聲,山谷震動,有一些晶瑩浸在他的眼眶……雖然他沒有買中過彩票,但他猜測中五百萬的感覺就是這種心情吧?他的妻子還有幾個朋友就在旁邊笑,說是哪家“呆呆娃”跑出來了?妻子的閨蜜開玩笑說他是神經病,要隨時注意觀察,莫放出來嚇人。他哈哈大笑,說這種“神經病”倒是希望經常發作。
作為90后,他已過了而立之年,他很珍惜 “90后”這個標簽,認為除了給他帶來前輩及老師們更多的關懷和呵護外,也常常提醒自己還未“老”,還有很長很長的路可以走,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可以學,還可以繼續鉚足勁的沖鋒陷陣。
當年,石阡的那一批詩歌“90”把詩壇弄得風生水起時,他卻“不在五行中”。是在2020年年底開始寫作并加入石阡作協這個大家庭后,他才知道他們的。然后就想,要是有一天也能像他們那么厲害就好了。
文學創作給他更多的是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和充實,并給孤獨收獲了一個伴。他覺得好的詩歌應該像一把刀,能割開擋路的荊棘雜草,也能劃出骨頭縫里的涼風;或者像一場雨,沖掉厚厚的灰塵,滋潤萬物?!叭缃?,我已停在兒時的對面/我多想,再順著這風向回跑/讓它,在大風的子宮里自由地,旋轉?!彼X得《風車謠》組詩里有他對未來的向往,也有對過去的懷念。那旋轉的紙風車,就像不停兜兜轉轉的一生,風大,就轉快一點,風小,就轉慢一點,風停了,也就停了。
2023年4月,他如愿成為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,這其實也是他一直向往和努力的方向,能夠加入,他覺得有點跟做夢一樣。省級作協會員,帶給他的是一種歸屬感與喜悅感,但也多了一份責任感,無形當中拿筆的手就更加沉重了,得為它負責,得去維護這份來之不易的榮譽。
他想用筆雕刻腳下的河山
故鄉對楊領來說就像一塊傷疤。石阡縣楓香鄉四方井村寨上組,這個烙在他心里的地方不能忘,也不敢忘。它那么小,它又那么大,年少的時候它讓人嫌棄,如今它卻令人牽腸。
石阡縣楓香鄉四方井村寨上組
有時,朋友跟他開玩笑:“麻煩你去寫一下我家的煙囪咯?!薄皸铑I,我家還有好幾把鐮刀、鋤頭,還有蓑衣、鏵口,免費給你寫,但要把我名字寫進去哈”……之前,他更多的把筆對準了村寨生活,他想今后會多放幾條“線”,比如石阡境內的烏江、石阡非遺等不同的事物來呈現“石阡元素”。
對于還算是新人的他來說,就想跟遠遠近近的作家朋友們多學習,然后寫出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。作為石阡縣作家協會秘書長,他希望時間允許的話,盡量多組織或者約三五文友到石阡的山山水水間去采采風,然后大家互相監督寫作,一起學習、交流、印證。
雖然創作本身是孤獨的,但他認為文字是個好伙伴,更像一個好兄弟,所以會繼續堅持寫,寫他心懷愧疚的父親母親,寫他腳下這片壯美河山。
編輯:向娟